“一带一路”十年 | 发挥政策性金融作用 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

外贸新闻
2023-05-26
来源:《中国外汇》2023年第10期

 

中国进出口银行时刻胸怀“国之大者”,充分发挥政策性金融引领示范带动作用,坚定不移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

 

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共建“一带一路”重大倡议。作为新时期我国对外开放和经济外交的顶层设计,“一带一路”倡议秉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坚持“开放、绿色、廉洁”理念,以“高标准、可持续、惠民生”为目标,成为深受欢迎的国际公共产品和国际合作平台。十年来,作为专精于外经贸发展与国际经济合作的政策性银行,中国进出口银行时刻胸怀“国之大者”,充分发挥政策性金融引领示范带动作用,坚定不移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

 

 

一、“一带一路”倡议成果丰硕

 

在习近平总书记的亲自谋划和部署推动下,经过十年耕耘,共建“一带一路”由夯基垒台、立柱架梁到落地生根、持久发展,取得了实打实、沉甸甸的成就。

“一带一路”建设为完善全球治理体系提供了新思路。共建“一带一路”秉持“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路精神,顺应了全球治理体系变革的内在要求,彰显了同舟共济、权责共担的命运共同体意识,有效推动全球治理向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一带一路”倡议被写入联合国大会决议,有151个国家和32个国际组织与我国签署了200余份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实践充分证明,“一带一路”倡议和“共商、共建、共享”理念受到越来越多国家的欢迎和响应。

“一带一路”建设为全球经济发展注入了新动能。“一带一路”的核心内涵是促进基础设施建设和互联互通,加强经济政策协调和发展战略对接,促进协同联动发展,实现共同繁荣。特别是在疫情发生后,共建“一带一路”展现出了旺盛活力和强大韧性。2013年到2022年,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货物贸易额从1.04万亿美元扩大到2.07万亿美元,年均增长8%。与沿线国家双向投资累计超过2700亿美元,截至2022年末,我国企业在沿线国家建设的境外经贸合作区累计投资达571.3亿美元,为当地创造了42万个就业岗位。一大批重点基础设施项目稳步实施,“小而美”项目相继落地,为增进东道国民众福祉作出了实实在在的贡献。

“一带一路”建设为推动我国高水平开放开辟了新路径。共建“一带一路”推动我国开放空间从沿海、沿江向内陆、沿边延伸,促进全国特别是中西部地区在更大范围、更高层次上开放,形成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开放新格局。2022年,中西部外贸占全国的比重从2013年的12%提升到18%。重庆、成都、武汉、西安、乌鲁木齐等中西部城市开通了直达欧洲主要城市的中欧班列线路或建设了货物集结枢纽,开辟了中西部地区开放新通道。通过深度参与“一带一路”建设,中西部地区对外开放合作水平持续提升,经济活力与发展潜力不断释放,区域开放布局及区域协调发展得到进一步优化。

 

二、政策性金融在共建“一带一路”中发挥独特作用

共建“一带一路”离不开金融的大力支持,政策性金融更是其中必不可少的“排头兵”。十年来,政策性金融作为统筹发挥市场和政府作用的金融调节工具,深耕实体经济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为“一带一路”倡议的落实和推进保驾护航,成为金融服务共建“一带一路”的“主力军”。

引资投入当先导。“一带一路”建设面临的一个关键问题是金融支持存在缺口。国别层面看,“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多为发展中国家,融资需求大,政治、经济等各方面国别风险相对突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长期面临着资金短缺的制约。项目层面看,“一带一路”建设项目,特别是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具有投资规模大、回收期限长、短期经济效益不显著等特点,且融资条件要求高,风险收益不匹配,单纯追求商业利益的资金缺乏主动介入的意愿和能力。政策性金融作为政府资金的延伸,有效弥补和克服了市场作用的局限,为大批“一带一路”重大项目落地提供了大规模、长期限、成本合理、包容可及的融资。同时,政策性金融还积极发挥引导作用和撬动功能,通过加强与各方金融机构开展合作,带动商业性金融、国际资金、企业和民间投资共同投入“一带一路”项目建设。

逆周期调节促发展。近年来,共建“一带一路”的外部环境更趋严峻复杂。新冠疫情冲击、美西方干扰阻遏等多重因素交织叠加,全球发展进程明显受阻,国际发展合作动能减弱,共建“一带一路”项目合作面临明显压力。在外部不利因素凸显、金融同业境外业务整体呈现收缩态势的情况下,政策性金融充分发挥逆周期跨周期调节作用,稳步提升资金投放力度,精准把握资金投放节奏,着力支持符合东道国国情和发展需要的重点项目,在特殊关键时期坚守对外经济合作阵地,巩固和扩大“一带一路”建设合作成果,持之以恒推动共建“一带一路”行稳致远。

突出民生补短板。共建“一带一路”不仅要推进基础设施“硬联通”,也要加强规则标准“软联通”、加深同共建国家人民“心联通”。政策性金融不以经济效益最大化为目标,而是追求社会效应和经济效益的统筹,体现出鲜明的政策导向性和社会效益性。在支持“一带一路”建设过程中,政策性金融紧密围绕“一带一路”建设高质量发展要求,聚焦绿色发展、循环经济、公共卫生、民生改善等重点领域,加大资源倾斜,加强靶向支持,深化国际合作,加快补齐短板。通过打造一个个“高标准、惠民生、可持续”的合作项目,与世界各国共谋发展机遇,共享发展成果,凝聚国际共识,不断夯实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根基。

 

三、进出口银行支持共建“一带一路”的进展与成效

一是注重多元协同,强化金融支撑。一方面,持续加大信贷投放,有力保障“一带一路”建设融资需求。截至2022年末,进出口银行“一带一路”贷款余额超2万亿元,覆盖超过130个共建国家,贷款规模、国别数量位居同业前茅。另一方面,优化整合信贷、贸金、资金、投资等多种金融产品,设计差别化融资方案,为“一带一路”建设提供多层次、多元化、综合性金融服务。如巴基斯坦拉合尔轨道交通橙线项目,进出口银行为其设计了混合贷款融资方案,同时为其提供贸易金融产品,有效降低了项目融资成本,满足了东道国和承建企业的融资需求。同时,积极发挥“投贷联动”优势,利用发起设立或参股的中国—东盟投资合作基金等多支涉“一带一路”国际投资合作基金,以股权投资方式整合和撬动社会资金,破解项目融资难题。

二是聚焦重大项目,彰显合作成效。进出口银行深入对接共建国家发展战略规划,高质量推动基础设施互联互通、能源资源合作、产业投资等领域重大项目合作,助力东道国弥补发展短板,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十年来,进出口银行融资支持了蒙内铁路、比雷埃夫斯港、中马友谊大桥等众多倍受国际关注的“一带一路”标志性重大项目,成为共建“一带一路”十年非凡成就的最佳载体和生动缩影。特别是面对境外疫情延宕反复、部分共建国家安全形势恶化等多重压力,进出口银行灵活施策满足项目资金需求,全力保障已签约特别是在建项目有序推进,支持了中老铁路、尼泊尔博卡拉国际机场等标志性项目取得重大进展和突破。

三是持续发力外贸,深化贸易畅通。经贸合作是共建“一带一路”的重点内容,也是进出口银行长期深耕的传统优势领域。面对近年外部环境冲击、产业链供应链梗阻风险,进出口银行通过倾斜信贷资源、优化产品体系、对接骨干企业等手段,持续加大对与共建国家贸易合作的支持力度,帮助企业稳订单、拓市场,既在特殊时期稳定、深化与共建国家的互利合作,又进一步支持贸易高质量发展。设立2000亿元支持从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成员国进口专项额度,推动落实100亿美元支持非洲出口贸易融资额度工作,将政策性资源精准投入外贸领域。充分发挥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等贸易促进平台作用,制定专项金融服务方案,助力构建新发展格局。

四是坚持绿色引领,构建绿色丝路。在推动实施“一带一路”项目的过程中,进出口银行秉持和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对项目的环境和社会风险实行全流程管理,督促项目切实执行东道国环保要求,鼓励项目采用国际环保标准,引导、约束企业按照国际生态环保理念和相关法规开发、建设、运营“一带一路”建设项目。在严控境外化石能源电力项目、严禁对新建境外煤电项目融资的同时,进出口银行还加大对绿色低碳项目的融资支持力度,助力共建国家绿色低碳转型和可持续发展。例如,进出口银行融资支持的巴基斯坦卡洛特水电站投入运营后,预计每年可节约标准煤140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350万吨;孟加拉达舍尔甘地污水处理厂为约500万居民带来干净的饮用水,极大改善了当地环境卫生状况和居民生活质量。

五是打造民生工程,巩固民意基础。民生工程是快速提高共建国家民众获得感的重要途径。进出口银行围绕医疗卫生、教育文化、农业发展等重点领域,积极支持接地气、见效快、惠民生的“小而美”项目建设,以实实在在的项目建设成果为促进当地就业、改善人民生活做出贡献。比如,进出口银行融资支持的柬埔寨农业灌溉和农村电网建设、缅甸小额农贷等项目,对当地提高农业产出,改善农民生活,促进农村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塞内加尔乡村打井供水项目为广大塞内加尔居民带来了方便、干净的饮用水,为当地农业和畜牧业发展提供了水源保障,还创造了3000个就业岗位,培养了一批工程技术人员,为塞农业和农村发展提供了强有力帮助。

六是提升服务质效,支持企业“走出去”。作为国内最早开展“走出去”业务的金融机构之一,进出口银行充分发挥专业特色优势,不断提升金融服务质效,积极支持中资企业依托“一带一路”建设,深度参与国际产能合作,优化全球产能布局,通过工程承包、跨境投资等方式,为共建国家提供施工建设、设计咨询、装备供应、运营维护等全方位服务,推动中国装备、技术、服务、标准走出国门,打造了一张张令人瞩目的“中国名片”。进出口银行融资支持的尼日利亚阿布贾城铁一期项目全部采用中国标准、中国技术、中国装备,项目运营也由中国企业提供全方位支持,是西非地区首条建成并投入使用的轻轨;匈塞铁路贝诺段成功通过了欧盟铁路互联互通技术复合型认证,实现了我国在与欧盟铁路互联互通技术规范对接方面“零”的突破。

七是凝聚国际共识,深化金融合作。进出口银行积极与世界银行、亚洲开发银行、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新开发银行等国际多边组织、国际金融机构开展合作,丰富合作方式,拓展合作领域,加强对话交流,深化在国际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方面的互学互鉴。与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签署了合作谅解备忘录及绿色信贷转贷项目协议,成为国内首家与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开展合作的金融机构。积极拓展第三方市场合作,引领、带动更多国际资金。截至2022年末,进出口银行执行中第三方市场合作项目超过40个。

 

四、未来展望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进出口银行将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共建“一带一路”的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以共建“一带一路”十周年为契机,全力配合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等主场外交活动,充分发挥政策性金融的独特优势和关键作用,持续加大对重点领域、重点项目的支持力度,助力共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改善,为支持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更大贡献。

 

着力巩固传统领域优势。坚守、巩固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经贸合作等共建“一带一路”传统优势领域,综合考虑东道国经济实力、发展战略、资源禀赋等,因地制宜研究、谋划差异化的业务发展规划和配套支持政策。既支持接地气、聚人心的“小而美”项目,提升东道国民众获得感认同感,也支持重大项目建设,助力提升东道国发展潜力。

着力拓展合作新空间。稳妥开展健康、绿色、数字、创新等领域合作,培育合作新增长点。以海外仓为重点,深化对跨境电商、外贸综合服务等新业态的支持,增强外贸发展新动能。支持企业采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建设—运营—移交(BOT)等方式参与项目建设,推动企业加快向投建营一体化转型升级。

着力推进制度型开放。积极参与相关国际规则、标准的磋商与制定。参与推动国际经济金融治理体系变革,促进相关规则优化、完善,形成更加公平合理、各方共同认可的处理机制。参与、融入国际融资体系,对接借鉴国际发展融资、融资透明度、绿色投融资等理念政策和规则标准。

着力加强项目全周期管理。对存量项目进行全面审视,加强全周期管理,及时查漏补缺。对于在建项目,加强项目建设的监督检查,保障项目高质量建成。对于完工项目,关注项目的运营维护,做好后评价,确保项目产生应有的发展效益,促进项目中长期可持续。

着力深化国际合作和能力建设。加强与多边开发机构、境外金融机构等合作,通过联合融资、平行融资、银团贷款等方式开展三方、多方金融合作,引领带动更多国际资金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加强信息共享和经验交流,推动知识、技术、先进管理理念向发展中国家转移。

(文章来源:《中国外汇》2023年第10期)

继续阅读相关文章

  • 在线咨询

    在线客服图片

    法务助理

    免费咨询
  • 公众号

    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 小程序

    扫一扫进入小程序

  • 回顶部

投诉建议

200字以内